2021.07.16【元氣gogo 編輯部/綜合報導】疫情「微」解封,防疫也別忘記調節身體的免疫功能。隨著國內本土疫情警戒升3級至今近2個月的時間,節令已經「入伏」,來到中醫傳統三伏貼的時候。民眾普遍認知三伏貼可以緩解鼻過敏、哮喘等呼吸道症狀,但實際上三伏貼對婦女經期不順、痛經,及虛寒型腹脹、腹瀉症狀也同樣具有緩解的效果。究竟三伏貼是什麼?其原理為何?以下就來為大家揭開「三伏貼」的神秘面紗。

什麼是三伏貼?
「三伏貼」是在三伏天時施作的藥灸敷貼療法。而「三伏天」則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是指一年之內最熱的那3天,包含:初伏、中伏、末伏。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蕭坤元指出,三伏貼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冬病是指冬天容易發作的症狀,如:鼻過敏症狀,經常在冬天遇冷後鼻塞更加嚴重,此時便可以在夏季接受三伏貼治療,以期達到改善體質,減緩冬天鼻塞嚴重的問題。

三伏貼的原理為何?
中醫理論認為人和自然界的關係緊密,並且人體會順應時令產生變化,人體在夏季時,氣血趨向體表,因為人體精氣因皮膚汗孔開張,陽氣易外泄。若陽氣外洩之後,等到冬季天氣寒冷,陽氣虛弱的症狀更加明顯,天氣冷就會出現症狀,這也是鼻過敏患者在天氣變冷時,鼻塞就會變得更嚴重的道理。
針對此問題,可以使用辛溫香燥的藥物作敷貼,例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敷貼在特定穴位,例如:肺俞、定喘、風門、大椎等。因為夏季皮膚汗孔開張,執行藥物敷貼更容易讓藥氣經過皮膚毛孔,達到補充人體陽氣,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對於虛寒的過敏性症狀具有減緩發作頻率與發作症狀的功效。國內外研究也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特定的穴位敷貼是具有療效的。

春夏養陽、冬病夏治
由於「三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盛,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時期。依中醫「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養生觀,選擇在夏季三伏天敷貼熱性藥物在特定穴位,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並透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提高免疫功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
過去大多把三伏貼的療法應用在鼻過敏、哮喘等呼吸道疾病預防與治療,其實,對婦女經期不順、痛經也能預防與緩解。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婦科醫師王嘉涵表示,痛經產生的主因來自「氣血不通」,透過三伏貼熱性藥物推動,達到「通經、活血順氣」目的,便可預防與緩解經期的腹痛不適。
虛寒型腹瀉、腹脹也能透過三伏貼緩解,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內科醫師鄭宇真補充說明,虛寒型腹瀉或脹氣是因為脾胃運化陽氣不足,可透過三伏貼等溫熱藥物的外敷,達到溫陽祛寒,促進腸胃功能的效果,是口服藥物外的另一個選擇。
三伏貼的注意事項
至於三伏貼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蕭坤元提醒,因為三伏貼是以溫熱性質藥物進行敷貼,若體質屬於熱證體質者,則不建議使用。此外,若為感冒、急性感染、皮膚過敏等病人,為避免體質上火,更加重火熱症狀,例如:紅熱腫痛等,因此具以上症狀的病人也不建議接受三伏貼。
臨床上,還有哪些族群不適合三伏貼呢?蕭坤元強調,懷孕婦女與1歲以下幼童,因為體質性質易化熱上火,這兩類人也不建議。
由於三伏貼是以藥物敷貼將陽氣透過皮膚進入人體,當日回家建議不要洗冷水澡,也不要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以避免寒邪入內,抵銷原本施予的陽氣補充。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不建議燥熱食物,若為辛辣、油膩等食物,則易造成火熱症狀出現(如:發炎反應)。
若敷貼過程中,皮膚搔癢、紅腫、起水泡者,可能是個人皮膚特質對於中藥敷貼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此時應立即移除三伏貼,並且根據症狀塗抹適當的外用藥膏,必要時應因皮膚症狀再次就醫診治。
2021三伏貼日期公開
初伏 | 國曆7月21日 |
中伏 | 國曆7月31日 |
末伏 | 國曆8月10日 |
更多元氣gogo文章:
▸長輩宅家防疫也要記得動一動! 6招坐著訓練肌力、肌耐力
▸喝咖啡可以幫助你減肥 記得要選深烘培咖啡才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