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吃鍋物、喝熱湯小心「胃食道逆流」! 中醫師建議按壓3穴位有助日常保養與症狀緩解

天冷吃鍋物、喝熱湯小心「胃食道逆流」! 中醫建議按壓3穴位有助日常保養與症狀緩解

2021.12.05【元氣gogo 編輯部/整理報導】隨著天氣轉涼,常會讓人吃飯時忍不住多喝幾碗熱湯,或是直接享用一頓熱呼呼的火鍋,吃飽身體是暖和了,但是這樣的進食方式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可能出現胃酸上逆、胸口灼熱、胸悶胸痛、咽喉異物感等症狀。在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近10年來逐漸提升,幾乎每5個人就有1人深受胃食道逆流之苦。

三餐無法定時定量、進食速度過快 易造成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指飲食後胃裡的胃酸或氣體逆行往食道去、甚至湧上喉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指出,現代人常因工作、課業壓力過大影響作息,三餐無法定時定量外還要狼吞虎嚥爭取更多工作或唸書的時間,而壓力、不恰當的飲食習慣和進食速度過快正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因。

吃七八分飽、放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嚥 可減少胃內部壓力

張馨予建議,透過一些生活習慣的建立可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像是放慢進食速度,儘量細嚼慢嚥,充分的咀嚼可以減少胃研磨食物的負擔,並加速胃排空的速度。

此外,三餐定時定量,七八分飽的程度即停止進食,可以減少胃內部壓力。避免食用高油、不易消化、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甜食或過酸的食物。酒、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可樂等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容易使胃酸逆流,也建議減少飲用。

飯後喝湯和火鍋類進食方式容易延遲胃排空的速度,又容易吃過飽而增加胃內部的壓力。(圖片來源/pixabay.com)

飯後喝湯和火鍋類進食方式 容易延遲胃排空的速度

張馨予表示,飯後喝湯和火鍋類進食方式容易延遲胃排空的速度,又容易吃過飽而增加胃內部的壓力,甚至有時吃鍋太熱又搭配碳酸或含氣泡飲品不但增加胃內部壓力又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讓胃酸或氣體更容易往食道喉嚨去。

因此,在吃鍋類食物時,可以挑選較清淡口味、避免重口味沾醬、保持細嚼慢嚥、不要一次煮太多菜或肉以免吃過飽、避免搭配氣泡或碳酸飲料、喝湯選在飯前只喝少量都可以減少出現胃食道逆流機會。

中醫認為胃食道逆流 主要是因「胃失和降」

張馨予強調,中醫認為消化吸收有賴於脾的升清運化、胃的腐熟和降與肝的疏泄調達。胃食道逆流主要是因「胃失和降」,其中又分為寒、熱的不同,也可能受到七情鬱結、氣滯痰凝影響,而憂愁思慮過度則傷脾胃,暴怒憤鬱則傷肝,肝木氣逆剋犯胃土,胃氣因而瘀滯不通暢。

飲食失節、勞累過度皆會傷損脾胃,導致胃氣上逆、升降失司,而產生燒心感、泛酸等症。依中醫來分類,主要可分成受情緒壓力影響的肝胃不和類、多食油膩或暴飲暴食的飲食積滯類和消化較慢,容易腹瀉的脾胃虛寒。

飲食與生活多管齊下 有助改善胃食道逆流

張馨予提醒,在生活管理方面,避免睡前2小時進食,或是吃飽2小時內運動、平躺休息、彎腰出力或穿過緊衣褲。固定時間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體重控制減少腹部壓力,更可讓情緒得以宣洩。找尋個人紓解壓力的方法釋放緊繃的精神情緒狀態。

張馨予說明,平時也可多按摩穴位,常見穴位如: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等,對於保養或者是急性症狀緩解都有幫助。

合谷穴,穴位說明。(圖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合谷穴:拇指、食指相貼,手背上虎口隆起最高點。

內關穴,穴位說明。(圖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內關穴:手臂內側中間,兩肌腱間凹陷處;手腕橫紋下2寸(3指寬)。

足三里穴,穴位說明。(圖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足三里穴:膝蓋外側凹窩下3寸(4指寬);小腿前側肌豐厚處。

若已經出現胃酸逆流的症狀,睡覺時可多放1個枕頭,把頭部墊高15到20公分,減低不適的情況發生。至於日常保健方面,可以多吃一些保健胃的食物,像是山藥、秋葵、南瓜、木瓜、黑木耳、生薑等食材,可針對不同類型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加以服用。

更多元氣gogo文章:
▸壓力導致的白髮可逆轉 紓壓有助恢復原來髮色但自然老化不算
▸每天5份蔬果可延年益壽 但並不包含澱粉類蔬菜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