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養生的概念日益受到大眾關注,一般人普遍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長期吃保養沒關係」,然而這樣的誤解恐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
分類彙整:醫藥線上
白內障可能是潛在健康狀況的重要信號 恐與增加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有關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部疾病,但最近有個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白內障可能與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早期難察覺 發現6大症狀應提高警覺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可能伴隨的病發症狀除了體重急速減輕外,也可能發生上腹疼痛或是背部疼痛,這也使容易誤導罹病者身體不適認為是腸胃相關疾病,而忽略真正的病因可能來自於胰臟癌,進而拖延到就醫及治療的時間。
接種COVID-19疫苗後會誘發癲癇發作? 關於癲癇患者施打疫苗停看聽
日前新聞報導,有民眾疑似因為注射COVID-19疫苗後誘發癲癇發作。之後,便有癲癇患者於門診時,憂心忡忡地詢問,是否能夠注射疫苗?注射後是否會惡化其癲癇的控制?
寶寶歪頭斜頸好萌? 嬰幼兒「先天肌肉性斜頸」別錯過黃金復健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欣頤表示,嬰兒斜頸排除腦部損傷導致的斜頸外,大多數先天性斜頸是良性的胸鎖乳突肌肉緊張造成。
午睡片刻對健康有益處還可幫助記憶力提升 但時間過長可能透露疾病警訊
午睡和睡個好覺一樣有效,可以幫助你記住當天學到的東西,其他的好處還包括: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血壓和增強腦力。
呼吸急促、喘或是咳嗽等慢性肺阻塞疾病症狀 可能因全球暖化而加重病情
研究發現,在這組患者當中,環境溫度每升高1℃,接下來的2天,COPD惡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2%。
長痔瘡坐立難安?病態痔瘡症狀不可輕忽 除了手術治療食藥署提供3招緩解
隨著國人飲食的精緻化及工作久坐,使得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痔瘡,不少人因痔瘡而痛到坐立難安,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到底痔瘡是什麼?形成的原因及治療方法為何?
交通工具的噪音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 尤以血管性失智症更為顯著
將近8,500例失智症的病例中,有1,200多例可能是由於接觸噪音所造成的,這意味著減少交通噪音可能有助於預防與這種情況相關的思維、記憶和行為問題。
婦人無法轉門把、開瓶蓋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 小關節出現這些症狀要提高警覺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由於患者本身因免疫系統失調,會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變形,甚至會導致內臟器官發炎與侵犯,可能危及性命與生活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