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喪偶——當親密的另一半離世,該如何調適回到正軌?

中年喪偶——當親密的另一半離世,該如何調適回到正軌?

2023.01.28【文/觸及珍心】

50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紀?多數人在這個年紀事業有成,職場上已闖出一片天,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有些人開始規劃退休生活,想著和另一半重回兩人世界四處遊山玩水。在這個準備進入人生下半場的階段,另一半的缺席,應該不會在你原先的計劃裡,然而,世事總是難料,意外的發生總是讓你來不及準備。

面對另一半的離開 如何在關係上填補那個空缺?

中年這個階段,其實還有很多事正在進行,如果另一半的離世,是沒有被預期,尤其是意外的情況,喪偶的人,不只要面對失去另一半的傷痛,對於另一半扮演的角色突然缺席,其實很難完全去填補那個空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表示,以家庭扮演的分工來看,也許丈夫一直以來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太太負責打理生活起居和照顧孩子,一旦另一半離開,如何能扮演起他(她)原來的分工角色,其實是很大的挑戰。

處於中年的時期,上有老,下有小;此時另一半的離開,他(她)的父母可能面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而孩子因為可能還未成年,不管是心理上或是物質上的需求,都還依賴家庭的支持。袁瑋醫師說,對於喪偶的人而言,那個失落的空缺,不只是這個伴侶本身,還有上面一輩的情緒,和下面一輩的情緒。因為身邊有太多的情緒需要處理,往往會忽略自己的情緒也需要被關注,甚至可能連好好哀悼逝去的另一半的時間都沒有。

在面對生死的課題,確實是很難,大部份的人都不願意去觸碰,因為很怕講出來會難過,讓家人也跟著一起難過,所以寧可不去談。(photo by | 觸及珍心)

袁瑋醫師建議,在失落的關係處理上,對於長輩是「白髮人送黑髮人」,而失去兒子或女兒的那種傷痛,很難由媳婦或是女婿得到安慰,但是孫子可以帶來一部份的安慰。因此祖孫的關係若能維繫好,不僅是對上一輩帶來移情彌補作用,對於下一輩而言也是一種無形的情感連結與依靠。

至於喪偶的人,可能同時扮演很多角色,通常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是先照顧本身的情緒,還是先照顧身邊人的情緒?袁瑋醫師回答:「就像我們搭飛機看到救生說明,先把自己防護衣穿好,才幫身邊的人(孩子)穿戴」

不過臨床上,遇到喪偶的人前來門診,通常都不是看自己,多半是帶孩子來看,他們往往會先去關心身邊人的需要,而忽略自己其實也很需要被照顧。當然,在面對生死的課題,確實是很難,大部份的人都不願意去觸碰,因為很怕講出來會難過,讓家人也跟著一起難過,所以寧可不去談。有些人轉而把自己麻醉在酒精,或是麻痺在工作裡,袁瑋醫師語重心長說:「不要去看比什麼都容易,可是當孩子出問題的時候,你就無法逃避,沒有辦法不帶他去看醫生。」

關於悲傷的處理,最常被談論的莫過於由精神科醫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所提出的悲傷的5個階段。(photo by | 觸及珍心)

悲傷的5個階段 代表面對死亡時會經歷的不同情緒

關於悲傷的處理,最常被談論的莫過於由精神科醫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所提出的悲傷的5個階段,袁瑋醫師解釋,當我們在面對死亡時,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是哀傷,其實不只是有哀傷,這5個階段代表不同的情緒分別是:

1.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面對事情的發生,剛開始可能會否認這件事情,否認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他明明昨天才跟我說好,明天要一起去看醫生的啊!?」「老天爺!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吧?」這些否認的情緒,讓他彷彿與事實隔離。

2.憤怒(Anger):當我們必須接受時,可能會埋怨上天,或是埋怨過去,如果是發生意外,可能會埋怨肇事者,甚至對自己生氣,例如:「我為什麼要那天早上跟他吵架,是不是因為這樣害他開車不專心。」

3.討價還價(Bargaining):我們希望透過某些努力,例如,「當初是不是多勸他幾回,提醒他去健康檢查,他會不會就不會這樣子走了?」或是,「如果上天能夠讓他回來,我可以減壽或者我可以做什麼事。」有時甚至是跟過世的人討價還價,「如果你不要開快車,是不是就不會發生意外。」

4.沮喪(Depression):有些人會沮喪到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會想說另一半都走了,我何必活著?對於未來完全不抱希望。尤其是離開的這個人角色很重,不只是經濟支柱,也很照顧喪偶的這個人,過去很依賴的另一半,突然失去,容易帶來萬念俱灰的沮喪感。

5.接受(Acceptance):通常是知道並接受這個已經既定的事實,能比較正面一點,從正向與重建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不是只有難過,或一直處於人生無常的情緒裡,可以接受悲傷的事情已經發生,「我還是可以活下去,我還是有很多新的可能性。」

袁瑋醫師強調,這5個階段並不是按順序走,可能會交替發生,也未必每階段都會出現,就像好的經濟發展,雖然股票會上上下下,但最終還是會往上走;雖然會有震盪,還是會往復原的方向發展。

在即將走入人生下半場的階段,少了老伴,那麼他人生的後半段,是不是比其他階段的喪偶會更加茫然?(photo by | 觸及珍心)

中年面臨喪偶 比其他階段的喪偶會更加茫然?

究竟中年喪偶,相較於不同年齡階段失去另一半,是不是更加無助呢?也許年紀輕一點,另一半離開,還有機會發展第二個春天,感情方面可能還有很多的機會;如果是年紀比較大,可能已經看淡生死的自然過程。但面對中年的喪偶,在即將走入人生下半場的階段,少了老伴,那麼他人生的後半段,是不是比其他階段的喪偶會更加茫然?

袁瑋醫師坦言,任何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跟壞,就看我們如何去詮釋。主要還是當事人本身,在面對這個失落的過程當中,他如何去處理,然後找到一個比較正向的力量。

袁瑋醫師認為,若以感情方面來說,可能因為年輕,孩子還小,他們需要花很多的精神去照顧孩子的需求,而不敢去發展新的感情關係,當然,也許男生可能比較容易,他們會想要有新的另一半來照顧小孩需求,不過女生相對就比較困難,因為會擔心新的感情對象會不會不接納孩子。

反觀中年階段,如果孩子已經上高中或大學,單親的家長反而比較能有自己的生活,因為孩子長大之後,不管有沒有另外一半,常常跟一個人生活差不多!袁瑋醫師分析,影響的因素很多,原本的個性、價值觀、孩子年紀、原本與另一半的關係等等。她舉例說明,像是日本近年常聽到的「卒婚」,雖然法律上仍保留配偶的關係,但夫妻兩人各自享受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干涉對方的自由,所以並沒有一定中年過後,非得有另一半陪伴,才能走下半段的人生,這還是取決於夫妻關係本質的好壞。

另外,還有一個相關的因素,那就是離開的人什麼原因走的?有沒有時間做好心理的準備?如果是久病,例如癌症,在經歷好幾年陪病的過程,從對抗癌充滿希望到癌症復發,拖了幾年,最後扛不住。這段時間對病人和家屬都很痛苦,但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好處是家中的成員已慢慢做好準備了,知道他其實準備離開我們。可能在最後一年或半年,身體狀況變得很衰弱,他本來扮演的那些角色和連結都漸漸消失,家人慢慢接受他準備離開這件事情。

另外一半的離開,同時也代表留下來的人,重新有機會去關注自己內在真正的需要是什麼?(photo by | 觸及珍心)

喪偶的人應該回到個人的本質 重新認識自己、找回自己

但如果另一半是突然的離開,例如心臟病發突然走掉,或是車禍意外等,這種可能都沒有心理準備,而且中年這個年紀,大家正是在忙事業的時候,突然發生這樣的事,可能因為一個心臟病突發就走掉了,後續如何接住後半段的人生?

袁瑋醫師建議,喪偶的人應該回到個人的本質,這些並不會因為另外一半的離開就改變,而所謂的本質包括:經濟、健康、支持系統、生活的興趣等。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悲傷是難免的,當然也不能去壓抑那個悲傷,而不去悲傷,或是刻意去迴避悲傷。在這個悲傷的歷程中,如何找夠找到正面的力量,袁瑋醫師提出以下幾個可行的步驟:

首先,要把自己的健康照顧好,也許飲食上不會想去吃很多好吃的東西,但至少要讓自己三餐固定,不要借酒澆愁、不要抽菸、不要熬夜,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是穩定情緒的第一要件。

其次,要容許自己悲傷,我們不能讓自己一直陷在悲傷裡面,但有些時刻,可以容許自己短暫處於悲傷,因為悲傷是蓋不住的,如果累積太久,會排山倒海而來,所以偶爾還是要釋放。悲傷不見得一定是痛苦,有時也可以帶給你安慰的力量。

另外,支持系統很重要,不見得是舊友,當然舊有的朋友很重要,但也可以適時開展一些新的朋友關係,讓自己能抽離原來的環境。有時候新的學習、新的環境,或是增加懂你的人,都可以帶給你支持的力量。要記住,你不需要自己一個人經歷整個過程,有朋友一起經過會比較容易。

再者,有時透過藝術的協助,不管是書寫的藝術,或是藝術創作、繪畫、雕塑等,有些人可以從中獲得情緒的抒發,也是很不錯的嘗試。當然,如果你有信仰,有時也可以幫助你在面對生死問題時得到一些解釋。袁瑋醫師直言,可以解釋就會得到安慰,就會有一些盼望。比如在基督教的信仰裡,有所謂永生的盼望,雖然現在到這裡結束,但將來還會在天上重逢,雖然死亡帶給人失落,但它不是從此就沒了希望。

袁瑋醫師還提醒一個觀點,那就是另外一半的離開,同時也代表留下來的人,重新有機會去關注自己內在真正的需要是什麼?過去,另外一半還在時,可能忽略了很多自己的東西,當然這中間有好跟不好,有開也有不開心。雖然另外一半離開了,有時透過心理諮商,或者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可以重新認識自己,除了身為伴侶的角色,我還是什麼?這是一個自我重新探索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因為悲傷過一段時間,開始出現借酒澆愁,或者開始睡不著覺,白天無法專心工作,每天愁眉苦臉,脾氣變得暴躁時,才進一步去看醫生,這時往往都已經累積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袁瑋醫師說明,我們可能因為哀悼、失落、悲傷,進而導致憂鬱症的發生,當它已經演變成疾病時,藥物治療能讓惡性循環有機會停止,進而找回生活品質,重新獲得健康。

袁瑋醫師強調,悲傷是一個來來回回的過程,有些人走到一半覺得自己已經接納了,但也許某天走在路上,突然被觸動,忽然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走完!但最終是會過去,只要我們願意去處理它,一切都會變好的!

生命,是一連串演進的過程;另一半的離開,肯定是人生遭遇的奇異點,但如果,可以因此重新找回自己,將這份失落轉化成恩典,繼續邁向未完的旅程,你也能走出自己的晚美人生。(原文刊載於《常春月刊》第478期/2023年1月號)本文轉載自:觸及珍心@Medium

更多元氣gogo文章:
▸人生當中,誰會先成為誰心中 「 永恆的追憶」,真的沒有人可以說得準的!
▸物質無法填補心靈! 人生,追求的是心境與智慧。 你突然的離開,我該如何追尋我人生的意義?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